襄阳晚报 | 别让“蚯蚓腿”偷走健康
□全媒体记者赵玲 通讯员沈斌 赵妍玉珠 胡智越
静脉曲张不痛不痒,除了难看一点,对健康影响并不大;静脉曲张总是肉眼可见;在冬季,静脉曲张没那么明显了。关于静脉曲张,你是否有这样的误解?
静脉曲张俗称“蚯蚓腿”,除了不美观之外,还会影响健康。随着寒潮到来,低温使患肢血管收缩或痉挛,更容易加重病情。那么,静脉曲张该如何防治?带着这个问题,记者采访了襄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医生安东。
悄悄趴在腿上的“蚯蚓”
64岁的李阿姨(化姓)右侧小腿上有许多凸起的青筋,其形似蚯蚓。这一情况于7年前出现,仅影响外观,不妨碍行走,所以李阿姨秉持着“不疼不痒便无大碍”的心态,一直未予重视。
一周前,李阿姨右侧膝关节突然出现隐痛和活动受限的情况,不得不前往襄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寻求专业帮助。
经过检查与评估,李阿姨被确诊为大隐静脉曲张。这种病俗称“蚯蚓腿”“老烂腿”,若长期放任不治,将导致严重的后果:皮肤溃疡、静脉炎、危及生命的肺栓塞等。
面对手术的提议,李阿姨心中既有解除病痛的渴望,又对手术可能带来的创伤心存顾虑。幸运的是,骨伤科主任邹浩为她详细介绍了大隐静脉腔内消融闭合术(射频消融手术)。李阿姨术后症状缓解,第二天便出院了。
“静脉曲张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,就是身体浅表静脉异常扩张并弯曲,导致血液滞留不前,通常出现在小腿内侧。从外观上来看,它多表现为下肢皮肤表面出现弯弯曲曲的像蚯蚓一样的青筋凸起,有时还会引发小腿皮肤萎缩、脱屑、色素沉着等。”安东介绍,静脉曲张影响美观,会让患者感到腿部酸痛、沉重、胀痛,还可能引发皮炎、皮疹、皮肤色素沉着、皮肤破溃、慢性溃疡、感染等,且经久不愈。同时,血液瘀滞后容易形成静脉血栓,血栓脱落后可能引起肺栓塞,严重的可能致命。
安东指出,静脉曲张更“偏爱”久站久坐的人,如教师、交警、司机、医务人员以及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。此外,老人、慢性咳嗽患者、习惯性便秘者、孕妇以及体重超标的人也是静脉曲张的高发人群。
安东说,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适量运动,是预防静脉曲张的关键。
有些静脉曲张藏得很深
别以为下肢静脉血管没有明显的蚯蚓状凸起,就说明没事。
周大妈(化姓)今年63岁,有久坐的习惯,且不爱运动。身高163厘米的她,体重达到了82公斤,是一名肥胖患者。
3年前,周大妈双腿出现酸胀感,伴有下肢水肿,她以为自己患了肾病,在医院检查后却未发现异常,便放松了警惕。渐渐地,周大妈踝部皮肤颜色加深,偶有脱屑和瘙痒症状。由于这些症状不严重,周大妈只是简单地涂抹各种药膏应付。
半年前,周大妈出现了小腿奇痒无比、皮肤反复破溃等情况。尤其在夜晚,双腿的肿胀常常让她夜不能寐。
前几天,周大妈终于忍受不住病痛,到襄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。安东确诊她为左侧大隐静脉曲张。最终,周大妈做了射频消融手术。
安东介绍,大多数人认为,患静脉曲张的标志是双腿出现凸起的青筋。而事实上,静脉曲张在早期不容易被发现。人体脂肪组织越多,越容易出现“隐藏性”静脉曲张。
安东提醒,下肢酸胀不适、沉重以及出现疲劳感;腿部皮肤表面有细丝一样的血管;傍晚劳累后小腿水肿,早上起床后症状减轻甚至消失;下肢瘙痒及色素沉积;天气不冷,腿却常常抽筋……这些情况可能是静脉曲张“找上门”的信号。
“蚯蚓腿”在冬季更危险
每到冬季,有的患者会发现,腿上的青筋凸起没那么明显了,这是否表明症状减轻了?
“事实并非如此。”安东表示,在冬季,人体代谢速度减慢,浅表血管在寒冷的刺激下呈收缩状态,使部分患者感觉自己的静脉曲张不严重了。
其实,“蚯蚓腿”在冬季更危险。安东介绍,在冬季,下肢静脉曲张引发肺栓塞的几率要比其他季节高。中老年人血黏稠,到了冬天,其浅表血管内的血液循环速度减慢,曲张静脉内的血液更容易凝固,进而形成血栓。
“此外,冬季空气干燥,许多静脉曲张患者踝部的皮肤会出现脱屑、瘙痒、破溃、色素沉着等情况。”安东表示,如果腿部瘙痒持续一年左右,患者就不要光看皮肤科,最好去看看血管外科。静脉曲张患者在冬季一定要注意观察皮肤破溃的地方,以防止“老烂腿”的发生。
不少爱美的女士在冬季喜欢穿短裙,将腿长期暴露在冷空气中,部分人会因血液长期回流不顺,导致下肢静脉压增高,久而久之便患上了静脉曲张。
需要提醒的是,静脉曲张患者千万不要因为双腿肿胀不适而长时间用热水泡脚。热水会使曲张的静脉进一步扩张,导致下肢充血、静脉瘀血。同理,静脉曲张患者不宜用热水袋暖脚,也不宜用过烫的水洗澡,应把洗澡水的水温控制在40摄氏度以下。同时,在冬天,静脉曲张患者一定要做好下肢保暖工作,不要长时间在冷水中站立。